年輕的你,本應享受著青蔥歲月、憧憬著錦繡前程的你,在這將近一年的新冠病毒抗疫長久戰中,一切還好嗎?確疹、隔離、停課、網課、口罩令、限聚令、禁飛令……,生命的無常與生活的束縛是否已令你感到鬱悶喪志?
那麼,請看看這位年齡與你相若,荷蘭籍猶太少年安妮.佛蘭克(Anne Frank)的故事,能否給予你些許慰藉。七十八年前的1942年,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入侵荷蘭阿姆斯特丹之後,德國納粹黨元首希特勒頒布了反猶太法令,致使安妮一家等猶太人過著嚴格規限自由的苦日子:猶太人必須在衣服繡上黃星標誌;被禁止乘車;只限在特定時間內購買日用品;只能光顧猶太人營運的理髮店與美容店;被禁止到電影院、游泳池等娛樂運動場所……更甚者,猶太人或被抓去當人質,或被一火車一火車的強制遷移至集中營,過著毫無尊嚴的艱苦日子。如果你熟知這段世界血淚歷史的話,也知道他們最終的結局,不是被勞役飢餓疫病致死,就是被屠殺於毒氣室之中。
就在安妮踏進十三歲的人生後不久,一天,聰穎優秀的十六歲姐姐接到了被驅逐至德國集中營的徵召令,為免一家人落入納粹德國的魔爪,安妮的父親隨即帶著一家四口躲進謀劃已久的藏身處——父親的香料公司閣樓裡一間五臟俱全的密室。自此,一家人過著與世隔絕、長達兩年的匿藏生活,各項生活物資只能靠數位無私付出的協助者接應。在密室生活的日子裡,寫日記成了安妮的心靈慰藉,《安妮日記》一書就記載了她自1942至1944年間的日記內容。
且別以為日記盡是納粹德國殘暴不仁惡行的見證,或是瀰漫著一片提心吊膽、愁雲慘霧的氛圍。相反,即使從協助者口中傳來猶太人遇難的壞消息,或從偷聽英國廣播時接收到盟軍出師不利的戰況,又或親耳聽聞近在咫尺的隆隆槍砲聲,在密室裡生活的人都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。正如安妮在日記中寫到:「等到這些消息的印象淡了之後,我們大概又會像以前那樣說說笑笑吧,如果我們繼續像現在這樣沮喪,對我們和外面的人都沒有好處,把密室變成『憂室』又有什麼用呢?」(P. 071)所以,安妮「把密室的情形寫得很好笑,日記大多生動活潑」(P.236)。
安妮在日記中生動活潑地記下了密室生活中平凡而「安靜」的日子和感受——
她談家庭:認為自己常被視為家裡的搗蛋鬼,姐姐卻是才氣乖巧的品德模範生,看見「不像母親的媽媽」和「尚能給予她一絲家庭溫暖」的爸爸偏袒姐姐時,心裡就有一陣刺痛。
她談室友:密室中住著另外一家三口和一名牙醫男士,他們三組八人共建了一個密室大家庭,嚴格遵守著「密室規範手則」——隨時輕聲細語;在指定時間用膳、活動、洗澡等;不准扔垃圾,每兩天燒掉;禁閱德文書籍(除經典著作)……他們會為誰收藏了鍋碗瓢盆而吵架鬥嘴,為鄰家孩子偏食沒規矩而插手管教,又會為了漸見匱乏的糧食變得越來越自私。但是,他們會一起自製家具果醬削馬鈴薯皮,以有限的資源彼此慶祝生日節日,互相教授法語英語荷蘭語。當密室外出現異常動靜或小偷時,他們必然一起同仇敵愾,撐過每一個屏息以待、膽戰心驚的時刻。
當然,安妮絕大多數談的是自己:她分享了對成年人的看法、別人對自己的偏見、自己的孤獨、敏感、抑鬱……她記錄了在密室裡的個人閱讀、學習和寫作清單;在青春期中身體、心理和思想上的變化;與鄰家男孩萌生出的愛情故事;如何實踐未來成為記者和作家的夢想;想像終有一天離開密室的情景……
安妮的日記在1944年8月1日這一天戛然而止,因為密室中人不幸於8月4日被秘密警察逮捕,最後被關進集中營中,他們的最終結局也可想而知了!可幸的是,當中仍有一位生還者——安妮的父親,安妮口中最能明白自己的父親,他以堅毅的意志待至集中營被解放,後來在協助者的保存下,他獲得了女兒珍貴的日記手稿,就決心幫助女兒達成成為作家的心願,讓女兒「在死後還能繼續活著」。最後,日記於1947年6月首次出版成書,名字為《密室》,那是安妮曾在日記中提及過的書名。
安妮父親在過世前,一直致力透過書本與全世界的讀者分享女兒日記中的啟示。今天,仍然年輕、仍然活著的你,即使疫情和生活的陰霾仍未褪去,我相信,如果你能細讀此書,必定能從中得著生活的力量。最後,我以書中一段印象深刻的語錄與你共勉:
即使在不幸時,美依然存在,如果認真尋找,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快樂,因而恢復內心的平衡。快樂的人會使別人快樂,具有勇氣與信念的人,絕不會在苦難中死去。」(頁202) |